10月12日,豆瓣年度中国文学奖获得者、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张秋子老师开启了孔学堂讲坛第1147期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的主题为“走神、拖延与疲惫:文学与生活中的意外转弯”,贵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付星星担任学术主持。
在高效与专注成为时代共识的今天,我们常常为分心、拖延、疲惫而自责。然而,从文学与生活的视角来看,这些状态并非浪费与无能,而是人之为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。张秋子老师以文学为镜,从“分心”“拖延”“疲惫”三个维度带领听众重新审视这些“无所作为”的时刻,并探寻它们如何为生活打开新的可能。张秋子老师从文学与生活相融合的视角重审世俗生活中的分心、拖延与疲惫的样态。
首先,关于“分心”。张秋子老师根据《喧哗与骚动》《傲慢与偏见》等文本关于“分心”的文学表达与审美接受中揭示出“分心”以消极而自由的方式对“专注力”之暴政的逃离,呈现出个体生命对现实、命运、权力与责任的暂时性逃离与本真自我的真实性模糊性接近与聆听,彰显出一颗超越功利性、效验性世俗生活的纯真、有趣而又动人的心灵。
其次,关于“拖延”,张秋子老师从文学功能的层面进行解释,并通过对作家写作过程细腻而有趣的解析,揭示出“拖延”是对有序性、紧张性、程序性刻板生活节奏的有益补充与调节,呈现出个体生命对“时间表”与“效率”等功效性样态的反抗与觉醒。
第三,关于“疲惫”。张秋子老师通过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与生存样态的文学性描述,呈现出“疲惫”是个体生命于“疲惫”中产生的有关事件与际遇的一种立场与态度,揭示出“疲惫”是之于身体机能之外的意志力、选择力与判断力,于是“疲惫”成为一种原始生命对抗外在事务最为朴素且直白的主动选择。
张秋子老师将文学理解、生活理解、他者理解与自我理解相融合,对平凡生活中被普遍处于价值末端的分心、拖延与疲惫给予审美与诗意的解释,亦如刘勰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篇云:“形在江海之上,心存魏阙之下。文之思也,其神远矣。故寂然凝虑,思接千载;悄焉动容,视通万里。吟咏之间,吐纳珠玉之声;眉睫之间,卷舒风云之色。”对此,我们的诗人在时间的对抗里、行神的分离里、空间的阻隔里写出了“结庐在人境,心远地自偏。”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 “且就洞庭赊月色,将船买酒白云边” 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”“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”“两人对酌山花开,一杯一杯复一杯”的闲适从容与豁达的生命乐趣。张秋子老师以分心、拖延、疲惫为媒介,揭示出生命区别于机器的自我存在与主体性感受。
张秋子老师的讲座引起了广大听众的强烈共鸣,深受好评。
标签: